RPC理论介绍
阅读原文时间:2023年07月09日阅读:3

目录

RPC概述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上请求服务,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RPC它假定某些协议的存在,例如TPC/UDP等,为通信程序之间携带信息数据。在OSI网络七层模型中,RPC跨越了传输层和应用层,RPC使得开发,包括网络分布式多程序在内的应用程序更加容易。

过程是什么?

过程就是业务处理、计算任务,更直白的说,就是程序,就是想调用本地方法一样调用远程的过程

远程调用,就好像异地恋一样,隔着千山万水

本地调用,就是女生就在你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

远程调用之间需要通过网络,所以响应要慢几个数量级,也不那么可靠

RPC采用客户端/服务端的模式,通过request-response消息模式实现

1:通讯协议

比如:你需要找人在国外干活,那么你可以直接飞过去或者打电话或者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去找人,这个找人的过程就是通讯协议

2:寻址

既然要找人干活,肯定要知道地址在哪,飞过去需要找到详细地址,打电话需要知道电话号码,互联网需要知道IP是多少

3:数据序列化

就是说,语言需要互通,才能够让别人干活,之间需要一个大家都懂的语言去交流

1:服务化/微服务

2:分布式系统架构

3:服务可重用

4:系统间交互调用

RMI远程方法调用是RPC的一种具体实现,webservice、restfull都是RPC,只是消息的组织形式、消息协议不同

和MQ做对比:

MQ有一个中间节点queue,可以存储消息

RPC的特性:

同步调用,对于需要等待返回结果的场景,可以使用RPC

消息MQ的特性:

异步单向的消息,不需要等待消息处理完成

如果需要同步得到结果的场景,RPC比较适合,如果希望使用简单,RPC也适合,RPC操作基于接口,操作简单,使用的方式模拟本地方法的调用,异步的方式编程比较复杂

RPC的流程

1:客户端处理过程中调用client sub,就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传入参数

2:client sub将参数编组为消息,然后通过系统调用向服务端发送消息

3:客户端本地的操作系统将消息从客户端发送到服务端

4:服务端将接收到的数据包传递给server sub

5:server sub将接收到的数据解组为参数

6:server sub再调用服务端的过程,过程执行的结果以反方向的相同步骤响应给客户端

sub(存根) :分布式计算中的存根是一段代码,它转换在远程过程调用(RPC)期间client和server之间传递的参数

需要处理的问题:

1:client sub、server sub的开发

2:参数的编组和解组

3:消息如何发送

4:过程结果如何表示、异常情况如何处理

5:如何实现安全的访问控制

1:client, 客户端

2:server,服务端

3:calls,请求

4:replier,响应

5:services,一个网络服务由一个或者多个远程程序集构成

6:programs,一个远程程序实现一个或多个远程过程

7:procedures,过程、过程的参数、结果在程序协议说明书中定义说明

8:version,为兼容程序协议变更,一个服务端可能支持多个版本的远程程序

RPC调用过程中需要将消息进行编组然后发送,接收方需要解组消息为参数,过程处理结果也需要经过编组、解组;消息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消息的表示形式就构成了消息协议。

RPC协议规定请求消息、响应消息的格式,在TCP之上我们可以选用或者自定义消息协议来实现RPC的交互

RPC框架

封装好了参数编组、消息解组、底层网络通信的RPC程序开发框架,可以直接在此基础上编写,只关注过程代码

java领域中常用的RPC框架有:

传统的webservice框架:apache CXF、apache Axis2

新兴的微服务框架:Dubbo、springcloud、apache Thrift、ICE、GRPC等

远程提供者需要以某种形式提供服务调用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服务接口定义、数据结构或者中间态的服务定义文件,web service的WSDL文件;服务调用者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取远程服务调用相关的信息

服务调用者使用的服务实际上是远程服务的本地代理,说白了就是通过动态代理实现

java中至少提供了两种动态代码的生成,一种是jdk动态代理,一种是字节码生成:

动态代理比字节码生成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但是性能上没有字节码生成好,字节码生成在代码可读性上要差一些

RPC框架的通信与具体的协议无关,RPC可基于HTTP或者TCP协议

传输方式和序列化会直接影响RPC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