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BIOS(Boot Sequence)-->MBR(bootloader,446)-->Kernel-->initrd-->(ROOTFS)/sbin/init(/etc/inittab)
POST:Power On Self Test 简称POST,加电自检
BIOS自检-->从BIOS中读取启动顺序-->读取MBR中的bootloader-->加载内核-->读取伪根-->读取根文件中的init
步骤1:上电自检POST(Power-on self test),主要负责检测系统外围关键设备(如:CPU、内存、显卡、I/O、键盘鼠标等)是否正常。例如,最常见的是内存松动的情况,BIOS自检阶段会报错,系统就无法启动起来;
步骤2:步骤1成功后,便会执行一段小程序用来枚举本地设备并对其初始化。这一步主要是根据我们在BIOS中设置的系统启动顺序来搜索用于启动系统的驱动器,如硬盘、光盘、U盘、软盘和网络等。我们以硬盘启动为例,BIOS此时去读取硬盘驱动器的第一个扇区(MBR,512字节),然后执行里面的代码。实际上这里BIOS并不关心启动设备第一个扇区中是什么内容,它只是负责读取该扇区内容、并执行。
至此,BIOS的任务就完成了,此后将系统启动的控制权移交到MBR部分的代码。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MBR,它是Master Boot Record的缩写。硬盘的0柱面、0磁头、1扇区称为主引导扇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主引导程序(Bootloader)、 硬盘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和硬盘有效标志(55AA),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磁盘分区表包含以下三部分:
1)、Partition ID (5:延申 82:Swap 83:Linux 8e:LVM fd:RAID)
2)、Partition起始磁柱
3)、Partition的磁柱数量
通常情况下,诸如lilo、grub这些常见的引导程序都直接安装在MBR中。我们以grub为例来分析这个引导过程。
grub引导也分为两个阶段stage1阶段和stage2阶段(有些较新的grub又定义了stage1.5阶段)。
运行init
init 进程是系统所有进程的起点,你可以把它比拟成系统所有进程的老祖宗,没有这个进程,系统中任何进程都不会启动。
init 程序首先是需要读取配置文件 /etc/inittab。
运行级别
许多程序需要开机启动。它们在Windows叫做"服务"(service),在Linux就叫做"守护进程"(daemon)。
init进程的一大任务,就是去运行这些开机启动的程序。
但是,不同的场合需要启动不同的程序,比如用作服务器时,需要启动Apache,用作桌面就不需要。
Linux允许为不同的场合,分配不同的开机启动程序,这就叫做"运行级别"(runlevel)。也就是说,启动时根据"运行级别",确定要运行哪些程序。
Linux系统有7个运行级别(runlevel):
Linux 将根据/etc/inittab中定义的系统初始化配置si::sysini:/etc/rc.d/rc.sysinit执行/etc/rc.sysinit脚本,该脚本将会设置系统变量/网络配置。并启动swap,设定/proc,加载用户自定义模块。加载内核设置等。
如果值是3,就会运行/etc/rc3.d.如果值是5,就会运行/etc/rc5.d
其中:
在运行启动脚本的时候,其中K代表就脚本关闭。S代表启动相关服务
手机扫一扫
移动阅读更方便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