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HBase,为什么还需要Kudu呢?
阅读原文时间:2023年07月10日阅读:3

  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那既然有了HBase,为什么还需要Kudu呢?

  简单的说,就是嫌弃HBase在OLAP(联机分析处理)场合,SQL/MR类的批量检索场景中,性能不够好。通常这种海量数据OLAP场景,要不走预处理的路,比如像EBAY麒麟这样走Cube管理的,或者像谷歌Mesa这样按业务需求走预定义聚合操作。再有就是自己构建数据通道,串接实时和批量处理两种系统,发挥各自的特长。

  但是OLAP是个复杂的问题,场景众多,必然不可能有完美的通用解决方案,Kudu定位于应对快速变化数据的快速分析型数据仓库,希望靠系统自身能力,支撑起同时需要高吞吐率的顺序和随机读写的应用场景(可能的场景,比如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日志数据实时监控分析),提供一个介于HDFS和HBase的性能特点之间的一个系统,在随机读写和批量扫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保障稳定可预测的响应延迟。

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在 Hadoop 生态系统里面,通常分为两类:

  • 静态数据,数据通常都是使用二进制格式存放到 HDFS 上面,譬如 Apache Avro,Apache Parquet。但无论是 HDFS 还是相关的系统,都是为高吞吐连续访问数据这些场景设计的,都没有很好的支持单独 record 的更新,或者是提供好的随机访问的能力。

  • 动态数据,数据通常都是使用半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譬如 Apache HBase,Apache Cassandra。这些系统都能低延迟的读写单独的 record,但是对于一些像 SQL 分析这样需要连续大量读取数据的场景,显得有点捉紧见拙。

      上面的两种系统,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一类是低延迟的随机访问特定数据,而另一类就是高吞吐的分析大量数据。之前,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系统可以融合上面两种情况,所以通常的做法就是使用 pipeline,譬如我们非常熟悉的 Kafka,通常我们会将数据快速写到 HBase 等系统里面,然后通过 pipeline,在导出给其它分析系统。虽然我们在一定层面上面,我们其实通过 pipeline 来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解耦,但总归要维护多套系统。而且数据更新之后,并不能直接实时的进行分析处理,有延迟的开销。所以在某些层面上面,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Kudu 致力于解决上面的问题,它提供了简单的来处理数据的插入,更新和删除,同时提供了 table scan 来处理数据分析。通常如果一个系统要融合两个特性,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两边都做,两边都没做好的窘境,但 Kudu 很好的在融合上面取得了平衡。

那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改进HBase呢?

   Kudu 的很多特性跟 HBase 很像,它支持索引键的查询和修改。 Cloudera 曾经想过基于 Hbase 进行修改,然而结论是对 HBase 的改动非常大, Kudu 的数据模型和磁盘存储都与 Hbase 不同。 HBase 本身成功的适用于大量的其它场景,因此修改 HBase 很可能吃力不讨好。最后 Cloudera 决定开发一个全新的存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