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号外!Visual Pytorch第二个版本上线了!
有关上一版本的功能介绍说明请参考博客:Visual Pytorch ——Alpha阶段发布说明
而现在,你看到的是Visual Pytorch的** 船新版本 **!
在Beta阶段中,我们接受了老师和助教们的建议,将网站统一改为中文,而不是中英文混合。
模块
功能
组件种类增加
与Alpha阶段相比,增加了元素级相加层和通道维度拼接层
登录/注册
用户可以在网站注册自己的账号
保存模型
已登录的用户可以将当前的模型保存在账号中
调用模型
可以从账号以保存的模型中选择调用,再进行修改模型
下载pytorch代码
支持将生成的pytorch代码文件下载下来
样例模型
帮助文档中提供了三种样例模型,可供用户调用
在Aplha版本组件的基础上,新增了元素级相加层和通道维度拼接层。同时,Alpha版本只支持几个卷积层串联,而Beta版本有了这两个新组件的加入后,能够支持更复杂的并联网络结构了。
为了使用户可以保存自己搭建的模型,而不是每次从头搭起,我们增加了登录/注册功能,用来方便用户在自己的账号中保存模型,需要用到时可以直接恢复。
已登录的用户,在搭建好模型后,可以通关点击“保存”按钮,可以将模型保存到账号。
用户账户中存在的模型,用户可以点击“查看”进行调用和再编辑,再次保存后,将会覆盖原模型。
用户在生成代码后,可以点击下载代码,将生成的三个模型文件直接下载下来。
在帮助文档中,我们提供了三种较为复杂的样例模型,帮助用户更方便、全面的体验网站的功能。
经测试,PC端的大部分浏览器都可以进入网站使用功能,推荐Chrome、火狐浏览器(详细测试情况请见测试报告中的测试矩阵)。
需要安装pytorch来运行生成出来的代码。
无需安装,直接进入网站(http://114.115.151.39/ ) 即可。
a. 极个别浏览器会出现帮助界面侧边框与正文重叠的情况;
b. 在未登录的情况下,点击保存模型并登陆后,画布会清空;
a. 用户体验数据较少,需要推广;
b. 暂不支持画布的放大和缩小;
posted on
2019-05-23 11:10
葫芦娃不想写代码
阅读(…)
评论(…)
编辑
收藏
markdown_highlight();
var allowComments = true, cb_blogId = 501091, cb_blogApp = '1606-huluwa', cb_blogUserGuid = '502cb07d-2041-4f12-904b-08d6a89d2b84';
var cb_entryId = 10904123, cb_entryCreatedDate = '2019-05-23 11:10', cb_postType = 1;
loadViewCount(cb_entryId);
var commentManager = new blogCommentManager();
commentManager.renderComments(0);
var googletag = googletag || {};
googletag.cmd = googletag.cmd ||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
googletag.defineSlot("/1090369/C1", [300, 250], "div-gpt-ad-1546353474406-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defineSlot("/1090369/C2", [468, 60], "div-gpt-ad-1539008685004-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if (new Date() >= new Date(2018, 9, 13))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539008685004-0"); });
}
fixPostBody();
setTimeout(function () { incrementViewCount(cb_entryId); }, 50);
deliverAdT2();
deliverAdC1();
deliverAdC2();
loadNewsAndKb();
loadBlogSignature();
LoadPostCategoriesTags(cb_blogId, cb_entryId); LoadPostInfoBlock(cb_blogId, cb_entryId, cb_blogApp, cb_blogUserGuid);
GetPrevNextPost(cb_entryId, cb_blogId, cb_entryCreatedDate, cb_postType);
loadOptUnderPost();
GetHistoryToday(cb_blogId, cb_blogApp, cb_entryCreatedDate);
loadBlogNews();
loadBlogDefaultCalendar();
loadBlogSideColumn();
手机扫一扫
移动阅读更方便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