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B - 分布式数据库
阅读原文时间:2023年08月29日阅读:1

TIDB(一)

TIDB核心

  • 数据存储-RocksDB
  • Raft 协议 选举 数据同步
  • MVCC
  • 表数据与kv映射关系
  • 索引数据与kv 映射关系
  • 元数据和sql 层计算
  • PD调度
  • HTAP 特性及核心架构
  • TiFlash架构特性

TIDB 执行计划

  • 算子
  • 执行计划
  • 优化器
  • 索引使用
  • sql 优化

TiDB Server

TiDB Server 负责接受客户端的连接,执行 SQL 解析和优化,最终生成分布式执行计划,对外暴露 MySQL 协议的连接 endpoint,处理 SQL 相关的逻辑,并通过 PD 找到存储计算所需数据的 TiKV 地址,与 TiKV 交互获取数据,最终返回结果,TiDB 层本身是无状态的,实践中可以启动多个 TiDB 实例,通过负载均衡组件(如 LVS、HAProxy 或 F5)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入地址,客户端的连接可以均匀地分摊在多个 TiDB 实例上以达到负载均衡的效果。TiDB Server 本身并不存储数据,只是解析 SQL,将实际的数据读取请求转发给底层的存储节点 TiKV(或 TiFlash)。

  • 处理客户端连接
  • SQL语句解析和编译
  • 关系型数据与kv 的转化
  • SQL语句的执行
  • 在线DDL执行
  • 垃圾回收

PD Server()

整个 TiDB 集群的元信息管理模块,负责存储每个 TiKV 节点实时的数据分布情况和集群的整体拓扑结构,提供 TiDB Dashboard 管控界面,并为分布式事务分配事务 ID。PD 不仅存储元信息,同时还会根据 TiKV 节点实时上报的数据分布状态,下发数据调度命令给具体的 TiKV 节点,可以说是整个集群的“大脑”。此外,PD 本身也是由至少 3 个节点构成,拥有高可用的能力。建议部署奇数个 PD 节点。其主要工作有三个:一是存储集群的元信息(某个 Key 存储在哪个 TiKV 节点);二是对 TiKV 集群进行调度和负载均衡(如数据的迁移、Raft group leader 的迁移等);三是分配全局唯一且递增的事务 ID。

  • 整个集群TIKV的元数据存储
  • 分配全局ID和事务ID
  • 生成全局时间错TSO
  • 收集集群信息进行调度
  • 提供TIDB Dashboard 服务

TiKV/TIFLASH Server

show table regions:查看节点

  • TiKV Server:负责存储数据,从外部看 TiKV 是一个分布式的提供事务的 Key-Value 存储引擎。存储数据的基本单位是 Region,每个 Region 负责存储一个 Key Range(从 StartKey 到 EndKey 的左闭右开区间)的数据,每个 TiKV 节点会负责多个 Region。TiKV 的 API 在 KV 键值对层面提供对分布式事务的原生支持,默认提供了 SI (Snapshot Isolation) 的隔离级别,这也是 TiDB 在 SQL 层面支持分布式事务的核心。TiDB 的 SQL 层做完 SQL 解析后,会将 SQL 的执行计划转换为对 TiKV API 的实际调用。所以,数据都存储在 TiKV 中。另外,TiKV 中的数据都会自动维护多副本(默认为三副本),天然支持高可用和自动故障转移。
  • 数据持久化
  • 分布式事务支持
  • 副本的强一致性和高可用性
  • MVCC
  • 算子下推 Coprocessor
  • TiFlash:TiFlash 是一类特殊的存储节点。和普通 TiKV 节点不一样的是,在 TiFlash 内部,数据是以列式的形式进行存储,主要的功能是为分析型的场景加速。

  • 列式存储提高分析查询效率
  • 支持强一致性和实时性
  • 业务隔离
  • 智能选择

TiDB 中数据到 (Key, Value) 键值对的映射方案

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

背景: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一个表可能有很多列。要将一行中各列数据映射成一个 (Key, Value) 键值对,需要考虑如何构造 Key。首先,OLTP 场景下有大量针对单行或者多行的增、删、改、查等操作,要求数据库具备快速读取一行数据的能力。因此,对应的 Key 最好有一个唯一 ID(显示或隐式的 ID),以方便快速定位。其次,很多 OLAP 型查询需要进行全表扫描。如果能够将一个表中所有行的 Key 编码到一个区间内,就可以通过范围查询高效完成全表扫描的任务。3

基于上述考虑,TiDB 中的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作了如下设计:

  • 为了保证同一个表的数据放在一起,方便查找,TiDB 会为每个表分配一个表 ID,用 TableID 表示。表 ID 是一个整数,在整个集群内唯一。
  • TiDB 会为表中每行数据分配一个行 ID,用 RowID 表示。行 ID 也是一个整数,在表内唯一。对于行 ID,TiDB 做了一个小优化,如果某个表有整数型的主键,TiDB 会使用主键的值当做这一行数据的行 ID。

每行数据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recordPrefixSep{RowID}

Value: [col1, col2, col3, col4]

其中 tablePrefixrecordPrefixSep 都是特定的字符串常量,用于在 Key 空间内区分其他数据。其具体值在后面的小结中给出。

索引数据和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

​ TiDB 同时支持主键和二级索引(包括唯一索引和非唯一索引)。与表数据映射方案类似,TiDB 为表中每个索引分配了一个索引 ID,用 IndexID 表示。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_indexedColumnsValue

Value: RowID

​ 对于不需要满足唯一性约束的普通二级索引,一个键值可能对应多行,需要根据键值范围查询对应的 RowID。因此,按照如下规则编码成 (Key, Value) 键值对:

Key: tablePrefix{TableID}_indexPrefixSep{IndexID}indexedColumnsValue

Value: null

映射关系总结

上述所有编码规则中的 tablePrefixrecordPrefixSepindexPrefixSep 都是字符串常量,用于在 Key 空间内区分其他数据,定义如下:

tablePrefix     = []byte{'t'}
recordPrefixSep = []byte{'r'}
indexPrefixSep  = []byte{'i'}

另外请注意,上述方案中,无论是表数据还是索引数据的 Key 编码方案,一个表内所有的行都有相同的 Key 前缀,一个索引的所有数据也都有相同的前缀。这样具有相同的前缀的数据,在 TiKV 的 Key 空间内,是排列在一起的。因此只要小心地设计后缀部分的编码方案,保证编码前和编码后的比较关系不变,就可以将表数据或者索引数据有序地保存在 TiKV 中。采用这种编码后,一个表的所有行数据会按照 RowID 顺序地排列在 TiKV 的 Key 空间中,某一个索引的数据也会按照索引数据的具体的值(编码方案中的 indexedColumnsValue)顺序地排列在 Key 空间内。

Key-Value 映射关系示例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TiDB 的 Key-Value 映射关系。假设 TiDB 中有如下这个表: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
    Name varchar(20),
    Role varchar(20),
    Age int,
    PRIMARY KEY (ID),
    KEY idxAge (Age)
);

假设该表中有 3 行数据:

1, "TiDB", "SQL Layer", 10
2, "TiKV", "KV Engine", 20
3, "PD", "Manager", 30

首先每行数据都会映射为一个 (Key, Value) 键值对,同时该表有一个 int 类型的主键,所以 RowID 的值即为该主键的值。假设该表的 TableID 为 10,则其存储在 TiKV 上的表数据为:

t10_r1 --> ["TiDB", "SQL Layer", 10]
t10_r2 --> ["TiKV", "KV Engine", 20]
t10_r3 --> ["PD", "Manager", 30]

除了主键外,该表还有一个非唯一的普通二级索引 idxAge,假设这个索引的 IndexID 为 1,则其存储在 TiKV 上的索引数据为:

t10_i1_10_1 --> null
t10_i1_20_2 --> null
t10_i1_30_3 --> null

元信息管理

TiDB 中每个 DatabaseTable 都有元信息,也就是其定义以及各项属性。这些信息也需要持久化,TiDB 将这些信息也存储在了 TiKV 中。

每个 Database/Table 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 ID,这个 ID 作为唯一标识,并且在编码为 Key-Value 时,这个 ID 都会编码到 Key 中,再加上 m_ 前缀。这样可以构造出一个 Key,Value 中存储的是序列化后的元信息。

除此之外,TiDB 还用一个专门的 (Key, Value) 键值对存储当前所有表结构信息的最新版本号。这个键值对是全局的,每次 DDL 操作的状态改变时其版本号都会加 1。目前,TiDB 把这个键值对持久化存储在 PD Server 中,其 Key 是 "/tidb/ddl/global_schema_version",Value 是类型为 int64 的版本号值。TiDB 采用 Online Schema 变更算法,有一个后台线程在不断地检查 PD Server 中存储的表结构信息的版本号是否发生变化,并且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能够获取版本的变化。

SQL 层简介

TiDB 的 SQL 层,即 TiDB Server,负责将 SQL 翻译成 Key-Value 操作,将其转发给共用的分布式 Key-Value 存储层 TiKV,然后组装 TiKV 返回的结果,最终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这一层的节点都是无状态的,节点本身并不存储数据,节点之间完全对等。

SQL 运算

最简单的方案就是通过上一节所述的表数据与 Key-Value 的映射关系方案,将 SQL 查询映射为对 KV 的查询,再通过 KV 接口获取对应的数据,最后执行各种计算。

比如 select count(*) from user where name = "TiDB" 这样一个 SQL 语句,它需要读取表中所有的数据,然后检查 name 字段是否是 TiDB,如果是的话,则返回这一行。具体流程如下:

  1. 构造出 Key Range:一个表中所有的 RowID 都在 [0, MaxInt64) 这个范围内,使用 0MaxInt64 根据行数据的 Key 编码规则,就能构造出一个 [StartKey, EndKey)的左闭右开区间。
  2. 扫描 Key Range:根据上面构造出的 Key Range,读取 TiKV 中的数据。
  3. 过滤数据:对于读到的每一行数据,计算 name = "TiDB" 这个表达式,如果为真,则向上返回这一行,否则丢弃这一行数据。
  4. 计算 Count(*):对符合要求的每一行,累计到 Count(*) 的结果上面。

整个流程示意图如下:

这个方案是直观且可行的,但是在分布式数据库的场景下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 在扫描数据的时候,每一行都要通过 KV 操作从 TiKV 中读取出来,至少有一次 RPC 开销,如果需要扫描的数据很多,那么这个开销会非常大。
  • 并不是所有的行都满足过滤条件 name = "TiDB",如果不满足条件,其实可以不读取出来。
  • 此查询只要求返回符合要求行的数量,不要求返回这些行的值。

分布式 SQL 运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计算应该需要尽量靠近存储节点,以避免大量的 RPC 调用。首先,SQL 中的谓词条件 name = "TiDB" 应被下推到存储节点进行计算,这样只需要返回有效的行,避免无意义的网络传输。然后,聚合函数 Count(*) 也可以被下推到存储节点,进行预聚合,每个节点只需要返回一个 Count(*) 的结果即可,再由 SQL 层将各个节点返回的 Count(*) 的结果累加求和。

以下是数据逐层返回的示意图:

SQL 层架构

通过上面的例子,希望大家对 SQL 语句的处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实际上 TiDB 的 SQL 层要复杂得多,模块以及层次非常多,下图列出了重要的模块以及调用关系:

  • AST 语法树 - 逻辑优化 - 逻辑执行计划 - 物理优化 - 本地执行器 - 异地执行器

用户的 SQL 请求会直接或者通过 Load Balancer 发送到 TiDB Server,TiDB Server 会解析 MySQL Protocol Packet,获取请求内容,对 SQL 进行语法解析和语义分析,制定和优化查询计划,执行查询计划并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全部存储在 TiKV 集群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TiDB Server 需要和 TiKV 交互,获取数据。最后 TiDB Server 需要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

AUTO_INCREMENT

AUTO_INCREMENT 是用于自动填充缺省列值的列属性。当 INSERT 语句没有指定 AUTO_INCREMENT 列的具体值时,系统会自动地为该列分配一个值。

出于性能原因,自增编号是系统批量分配给每台 TiDB 服务器的值(默认 3 万个值),因此自增编号能保证唯一性,但分配给 INSERT 语句的值仅在单台 TiDB 服务器上具有单调性。

实现原理

TiDB 实现 AUTO_INCREMENT 隐式分配的原理是,对于每一个自增列,都使用一个全局可见的键值对用于记录当前已分配的最大 ID。由于分布式环境下的节点通信存在一定开销,为了避免写请求放大的问题,每个 TiDB 节点在分配 ID 时,都申请一段 ID 作为缓存,用完之后再去取下一段,而不是每次分配都向存储节点申请。例如,对于以下新建的表:

CREATE TABLE t(id int UNIQUE KEY AUTO_INCREMENT, c int);

假设集群中有两个 TiDB 实例 A 和 B,如果向 A 和 B 分别对 t 执行一条插入语句:

INSERT INTO t (c) VALUES (1)

实例 A 可能会缓存 [1,30000] 的自增 ID,而实例 B 则可能缓存 [30001,60000] 的自增 ID。各自实例缓存的 ID 将随着执行将来的插入语句被作为缺省值,顺序地填充到 AUTO_INCREMENT 列中。

基本特性

唯一性保证

警告

在集群中有多个 TiDB 实例时,如果表结构中有自增 ID,建议不要混用显式插入和隐式分配(即自增列的缺省值和自定义值),否则可能会破坏隐式分配值的唯一性。

例如在上述示例中,依次执行如下操作:

  1. 客户端向实例 B 插入一条将 id 设置为 2 的语句 INSERT INTO t VALUES (2, 1),并执行成功。
  2. 客户端向实例 A 发送 INSERT 语句 INSERT INTO t (c) (1),这条语句中没有指定 id 的值,所以会由 A 分配。当前 A 缓存了 [1, 30000] 这段 ID,可能会分配 2 为自增 ID 的值,并把本地计数器加 1。而此时数据库中已经存在 id2 的数据,最终返回 Duplicated Error 错误。
单调性保证

TiDB 保证 AUTO_INCREMENT 自增值在单台服务器上单调递增。以下示例在一台服务器上生成连续的 AUTO_INCREMENT 自增值 1-3

CREATE TABLE t (a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b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NOW());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NULL), (NULL);
SELECT * FROM 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11 sec)
Query OK, 3 rows affected (0.02 sec)
Records: 3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
| a | b                   |
+---+---------------------+
| 1 | 2020-09-09 20:38:22 |
| 2 | 2020-09-09 20:38:22 |
| 3 | 2020-09-09 20:38:22 |
+---+---------------------+
3 rows in set (0.00 sec)

TiDB 能保证自增值的单调性,但并不能保证其连续性。参考以下示例:

CREATE TABLE t (id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a VARCHAR(10), cnt INT NOT NULL DEFAULT 1, UNIQUE KEY (a));
INSERT INTO t (a) VALUES ('A'), ('B');
SELECT * FROM t;
INSERT INTO t (a) VALUES ('A'), ('C')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cnt = cnt + 1;
SELECT * FROM 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Query OK, 2 rows affected (0.00 sec)
Records: 2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
| id | a    | cnt |
+----+------+-----+
|  1 | A    |   1 |
|  2 | B    |   1 |
+----+------+-----+
2 rows in set (0.00 sec)

Query OK, 3 rows affected (0.00 sec)
Records: 2  Duplicates: 1  Warnings: 0

+----+------+-----+
| id | a    | cnt |
+----+------+-----+
|  1 | A    |   2 |
|  2 | B    |   1 |
|  4 | C    |   1 |
+----+------+-----+
3 rows in set (0.00 sec)

在以上示例 INSERT INTO t (a) VALUES ('A'), ('C')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cnt = cnt + 1; 语句中,自增值 3 被分配为 A 键对应的 id 值,但实际上 3 并未作为 id 值插入进表中。这是因为该 INSERT 语句包含一个重复键 A,使得自增序列不连续,出现了间隙。该行为尽管与 MySQL 不同,但仍是合法的。MySQL 在其他情况下也会出现自增序列不连续的情况,例如事务被中止和回滚时。

AUTO_ID_CACHE

如果在另一台服务器上执行插入操作,那么 AUTO_INCREMENT 值的顺序可能会剧烈跳跃,这是由于每台服务器都有各自缓存的 AUTO_INCREMENT 自增值。

CREATE TABLE t (a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b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NOW());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NULL), (NULL);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SELECT * FROM t;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3 sec)

+---------+---------------------+
| a       | b                   |
+---------+---------------------+
|       1 | 2020-09-09 20:38:22 |
|       2 | 2020-09-09 20:38:22 |
|       3 | 2020-09-09 20:38:22 |
| 2000001 | 2020-09-09 20:43:43 |
+---------+---------------------+
4 rows in set (0.00 sec)

以下示例在最先的一台服务器上执行一个插入 INSERT 操作,生成 AUTO_INCREMENT4。因为这台服务器上仍有剩余的 AUTO_INCREMENT 缓存值可用于分配。在该示例中,值的顺序不具有全局单调性: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SELECT * FROM t ORDER BY b;
+---------+---------------------+
| a       | b                   |
+---------+---------------------+
|       1 | 2020-09-09 20:38:22 |
|       2 | 2020-09-09 20:38:22 |
|       3 | 2020-09-09 20:38:22 |
| 2000001 | 2020-09-09 20:43:43 |
|       4 | 2020-09-09 20:44:43 |
+---------+---------------------+
5 rows in set (0.00 sec)

AUTO_INCREMENT 缓存不会持久化,重启会导致缓存值失效。以下示例中,最先的一台服务器重启后,向该服务器执行一条插入操作: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SELECT * FROM t ORDER BY b;
+---------+---------------------+
| a       | b                   |
+---------+---------------------+
|       1 | 2020-09-09 20:38:22 |
|       2 | 2020-09-09 20:38:22 |
|       3 | 2020-09-09 20:38:22 |
| 2000001 | 2020-09-09 20:43:43 |
|       4 | 2020-09-09 20:44:43 |
| 2030001 | 2020-09-09 20:54:11 |
+---------+---------------------+
6 rows in set (0.00 sec)

TiDB 服务器频繁重启可能导致 AUTO_INCREMENT 缓存值被快速消耗。在以上示例中,最先的一台服务器本来有可用的缓存值 [5-3000]。但重启后,这些值便丢失了,无法进行重新分配。

用户不应指望 AUTO_INCREMENT 值保持连续。在以下示例中,一台 TiDB 服务器的缓存值为 [2000001-2030000]。当手动插入值 2029998 时,TiDB 取用了一个新缓存区间的值:

INSERT INTO t (a) VALUES (2029998);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2 sec)

INSERT INTO t (a) VALUES (NULL);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SELECT * FROM t ORDER BY b;
+---------+---------------------+
| a       | b                   |
+---------+---------------------+
|       1 | 2020-09-09 20:38:22 |
|       2 | 2020-09-09 20:38:22 |
|       3 | 2020-09-09 20:38:22 |
| 2000001 | 2020-09-09 20:43:43 |
|       4 | 2020-09-09 20:44:43 |
| 2030001 | 2020-09-09 20:54:11 |
| 2029998 | 2020-09-09 21:08:11 |
| 2029999 | 2020-09-09 21:08:11 |
| 2030000 | 2020-09-09 21:08:11 |
| 2060001 | 2020-09-09 21:08:11 |
| 2060002 | 2020-09-09 21:08:11 |
+---------+---------------------+
11 rows in set (0.00 sec)

以上示例插入 2030000 后,下一个值为 2060001,即顺序出现跳跃。这是因为另一台 TiDB 服务器获取了中间缓存区间 [2030001-2060000]。当部署有多台 TiDB 服务器时,AUTO_INCREMENT 值的顺序会出现跳跃,因为对缓存值的请求是交叉出现的。

缓存大小控制

TiDB 自增 ID 的缓存大小在早期版本中是对用户透明的。从 v3.1.2、v3.0.14 和 v4.0.rc-2 版本开始,TiDB 引入了 AUTO_ID_CACHE 表选项来允许用户自主设置自增 ID 分配缓存的大小。例如:

CREATE TABLE t(a int AUTO_INCREMENT key) AUTO_ID_CACHE 100;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2 sec)

INSERT INTO t VALUES();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Records: 1  Duplicates: 0  Warnings: 0

SELECT * FROM t;
+---+
| a |
+---+
| 1 |
+---+
1 row in set (0.01 sec)

此时如果将该列的自增缓存无效化,重新进行隐式分配:

DELETE FROM t;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1 sec)

RENAME TABLE t to t1;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1 sec)

INSERT INTO t1 VALUES()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SELECT * FROM t;
+-----+
| a   |
+-----+
| 101 |
+-----+
1 row in set (0.00 sec)

可以看到再一次分配的值为 101,说明该表的自增 ID 分配缓存的大小为 100

此外如果在批量插入的 INSERT 语句中所需连续 ID 长度超过 AUTO_ID_CACHE 的长度时,TiDB 会适当调大缓存以便能够保证该语句的正常插入。

自增步长和偏移量设置

从 v3.0.9 和 v4.0.rc-1 开始,和 MySQL 的行为类似,自增列隐式分配的值遵循 session 变量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auto_increment_offset 的控制,其中自增列隐式分配的值 (ID) 将满足式子 (ID - auto_increment_offset) %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 0

MySQL 兼容模式

从 v6.4.0 开始,TiDB 实现了中心化分配自增 ID 的服务,可以支持 TiDB 实例不缓存数据,而是每次请求都访问中心化服务获取 ID。

当前中心化分配服务内置在 TiDB 进程,类似于 DDL Owner 的工作模式。有一个 TiDB 实例将充当“主”的角色提供 ID 分配服务,而其它的 TiDB 实例将充当“备”角色。当“主”节点发生故障时,会自动进行“主备切换”,从而保证中心化服务的高可用。

MySQL 兼容模式的使用方式是,建表时将 AUTO_ID_CACHE 设置为 1

CREATE TABLE t(a int AUTO_INCREMENT key) AUTO_ID_CACHE 1;

注意:

在 TiDB 各个版本中,AUTO_ID_CACHE 设置为 1 都表明 TiDB 不再缓存 ID,但是不同版本的实现方式不一样:

  • 对于 TiDB v6.4.0 之前的版本,由于每次分配 ID 都需要通过一个 TiKV 事务完成 AUTO_INCREMENT 值的持久化修改,因此设置 AUTO_ID_CACHE1 会出现性能下降。
  • 对于 v6.4.0 及以上版本,由于引入了中心化的分配服务,AUTO_INCREMENT 值的修改只是在 TiDB 服务进程中的一个内存操作,相较于之前版本更快。
  • AUTO_ID_CACHE 设置为 1 表示 TiDB 使用默认的缓存大小 30000

使用 MySQL 兼容模式后,能保证 ID 唯一单调递增,行为几乎跟 MySQL 完全一致。即使跨 TiDB 实例访问,ID 也不会出现回退。只有当中心化服务的“主” TiDB 实例异常崩溃时,才有可能造成少量 ID 不连续。这是因为主备切换时,“备” 节点需要丢弃一部分之前的“主” 节点可能已经分配的 ID,以保证 ID 不出现重复。

使用限制

目前在 TiDB 中使用 AUTO_INCREMENT 有以下限制:

  • 对于 v6.6.0 及更早的 TiDB 版本,定义的列必须为主键或者索引前缀。
  • 只能定义在类型为整数、FLOATDOUBLE 的列上。
  • 不支持与列的默认值 DEFAULT 同时指定在同一列上。
  • 不支持使用 ALTER TABLE 来添加 AUTO_INCREMENT 属性。
  • 支持使用 ALTER TABLE 来移除 AUTO_INCREMENT 属性。但从 TiDB 2.1.18 和 3.0.4 版本开始,TiDB 通过 session 变量 @@tidb_allow_remove_auto_inc 控制是否允许通过 ALTER TABLE MODIFYALTER TABLE CHANGE 来移除列的 AUTO_INCREMENT 属性,默认是不允许移除。
  • ALTER TABLE 需要 FORCE 选项来将 AUTO_INCREMENT 设置为较小的值。
  • AUTO_INCREMENT 设置为小于 MAX(<auto_increment_column>) 的值会导致重复键,因为预先存在的值不会被跳过。

热点问题

高并发场景写入最佳实践

热点问题处理

AUTO_RANDOM

PD (Placement Driver) 是 TiDB 集群的管理模块,同时也负责集群数据的实时调度。

场景描述

TiKV 集群是 TiDB 数据库的分布式 KV 存储引擎,数据以 Region 为单位进行复制和管理,每个 Region 会有多个副本 (Replica),这些副本会分布在不同的 TiKV 节点上,其中 Leader 负责读/写,Follower 负责同步 Leader 发来的 Raft log。

需要考虑以下场景:

  • 为了提高集群的空间利用率,需要根据 Region 的空间占用对副本进行合理的分布。

  • 集群进行跨机房部署的时候,要保证一个机房掉线,不会丢失 Raft Group 的多个副本。

  • 添加一个节点进入 TiKV 集群之后,需要合理地将集群中其他节点上的数据搬到新增节点。

  • 当一个节点掉线时,需要考虑快速稳定地进行容灾。

    • 从节点的恢复时间来看

      • 如果节点只是短暂掉线(重启服务),是否需要进行调度。
      • 如果节点是长时间掉线(磁盘故障,数据全部丢失),如何进行调度。
    • 假设集群需要每个 Raft Group 有 N 个副本,从单个 Raft Group 的副本个数来看

      • 副本数量不够(例如节点掉线,失去副本),需要选择适当的机器的进行补充。
      • 副本数量过多(例如掉线的节点又恢复正常,自动加入集群),需要合理的删除多余的副本。
  • 读/写通过 Leader 进行,Leader 的分布只集中在少量几个节点会对集群造成影响。

  • 并不是所有的 Region 都被频繁的访问,可能访问热点只在少数几个 Region,需要通过调度进行负载均衡。

  • 集群在做负载均衡的时候,往往需要搬迁数据,这种数据的迁移可能会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磁盘 IO 以及 CPU,进而影响在线服务。

以上问题和场景如果多个同时出现,就不太容易解决,因为需要考虑全局信息。同时整个系统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一个中心节点,来对系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控和调整,所以有了 PD 这个模块。

调度的需求

对以上的问题和场景进行分类和整理,可归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作为一个分布式高可用存储系统,必须满足的需求,包括几种

  • 副本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
  • 副本需要根据拓扑结构分布在不同属性的机器上
  • 节点宕机或异常能够自动合理快速地进行容灾

第二类:作为一个良好的分布式系统,需要考虑的地方包括

  • 维持整个集群的 Leader 分布均匀
  • 维持每个节点的储存容量均匀
  • 维持访问热点分布均匀
  • 控制负载均衡的速度,避免影响在线服务
  • 管理节点状态,包括手动上线/下线节点

满足第一类需求后,整个系统将具备强大的容灾功能。满足第二类需求后,可以使得系统整体的资源利用率更高且合理,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首先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比如每个节点的状态、每个 Raft Group 的信息、业务访问操作的统计等;其次需要设置一些策略,PD 根据这些信息以及调度的策略,制定出尽量满足前面所述需求的调度计划;最后需要一些基本的操作,来完成调度计划。

调度的基本操作

调度的基本操作指的是为了满足调度的策略。上述调度需求可整理为以下三个操作:

  • 增加一个副本
  • 删除一个副本
  • 将 Leader 角色在一个 Raft Group 的不同副本之间 transfer(迁移)

刚好 Raft 协议通过 AddReplicaRemoveReplicaTransferLeader 这三个命令,可以支撑上述三种基本操作。

信息收集

调度依赖于整个集群信息的收集,简单来说,调度需要知道每个 TiKV 节点的状态以及每个 Region 的状态。TiKV 集群会向 PD 汇报两类消息,TiKV 节点信息和 Region 信息:

每个 TiKV 节点会定期向 PD 汇报节点的状态信息

TiKV 节点 (Store) 与 PD 之间存在心跳包,一方面 PD 通过心跳包检测每个 Store 是否存活,以及是否有新加入的 Store;另一方面,心跳包中也会携带这个 Store 的状态信息,主要包括:

  • 总磁盘容量
  • 可用磁盘容量
  • 承载的 Region 数量
  • 数据写入/读取速度
  • 发送/接受的 Snapshot 数量(副本之间可能会通过 Snapshot 同步数据)
  • 是否过载
  • labels 标签信息(标签是具备层级关系的一系列 Tag,能够感知拓扑信息

通过使用 pd-ctl 可以查看到 TiKV Store 的状态信息。TiKV Store 的状态具体分为 Up,Disconnect,Offline,Down,Tombstone。各状态的关系如下:

  • Up:表示当前的 TiKV Store 处于提供服务的状态。
  • Disconnect:当 PD 和 TiKV Store 的心跳信息丢失超过 20 秒后,该 Store 的状态会变为 Disconnect 状态,当时间超过 max-store-down-time 指定的时间后,该 Store 会变为 Down 状态。
  • Down:表示该 TiKV Store 与集群失去连接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max-store-down-time 指定的时间,默认 30 分钟。超过该时间后,对应的 Store 会变为 Down,并且开始在存活的 Store 上补足各个 Region 的副本。
  • Offline:当对某个 TiKV Store 通过 PD Control 进行手动下线操作,该 Store 会变为 Offline 状态。该状态只是 Store 下线的中间状态,处于该状态的 Store 会将其上的所有 Region 搬离至其它满足搬迁条件的 Up 状态 Store。当该 Store 的 leader_countregion_count (在 PD Control 中获取) 均显示为 0 后,该 Store 会由 Offline 状态变为 Tombstone 状态。在 Offline 状态下,禁止关闭该 Store 服务以及其所在的物理服务器。下线过程中,如果集群里不存在满足搬迁条件的其它目标 Store(例如没有足够的 Store 能够继续满足集群的副本数量要求),该 Store 将一直处于 Offline 状态。
  • Tombstone:表示该 TiKV Store 已处于完全下线状态,可以使用 remove-tombstone 接口安全地清理该状态的 TiKV。

每个 Raft Group 的 Leader 会定期向 PD 汇报 Region 的状态信息

每个 Raft Group 的 Leader 和 PD 之间存在心跳包,用于汇报这个 Region 的状态,主要包括下面几点信息:

  • Leader 的位置
  • Followers 的位置
  • 掉线副本的个数
  • 数据写入/读取的速度

PD 不断的通过这两类心跳消息收集整个集群的信息,再以这些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除此之外,PD 还可以通过扩展的接口接受额外的信息,用来做更准确的决策。比如当某个 Store 的心跳包中断的时候,PD 并不能判断这个节点是临时失效还是永久失效,只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默认是 30 分钟),如果一直没有心跳包,就认为该 Store 已经下线,再决定需要将这个 Store 上面的 Region 都调度走。

但是有的时候,是运维人员主动将某台机器下线,这个时候,可以通过 PD 的管理接口通知 PD 该 Store 不可用,PD 就可以马上判断需要将这个 Store 上面的 Region 都调度走。

调度的策略

PD 收集了这些信息后,还需要一些策略来制定具体的调度计划。

一个 Region 的副本数量正确

当 PD 通过某个 Region Leader 的心跳包发现这个 Region 的副本数量不满足要求时,需要通过 Add/Remove Replica 操作调整副本数量。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某个节点掉线,上面的数据全部丢失,导致一些 Region 的副本数量不足
  • 某个掉线节点又恢复服务,自动接入集群,这样之前已经补足了副本的 Region 的副本数量过多,需要删除某个副本
  • 管理员调整副本策略,修改了 max-replicas 的配置

一个 Raft Group 中的多个副本不在同一个位置

注意这里用的是『同一个位置』而不是『同一个节点』。在一般情况下,PD 只会保证多个副本不落在一个节点上,以避免单个节点失效导致多个副本丢失。在实际部署中,还可能出现下面这些需求:

  • 多个节点部署在同一台物理机器上
  • TiKV 节点分布在多个机架上,希望单个机架掉电时,也能保证系统可用性
  • TiKV 节点分布在多个 IDC 中,希望单个机房掉电时,也能保证系统可用性

这些需求本质上都是某一个节点具备共同的位置属性,构成一个最小的『容错单元』,希望这个单元内部不会存在一个 Region 的多个副本。这个时候,可以给节点配置 labels 并且通过在 PD 上配置 location-labels 来指名哪些 label 是位置标识,需要在副本分配的时候尽量保证一个 Region 的多个副本不会分布在具有相同的位置标识的节点上。

副本在 Store 之间的分布均匀分配

由于每个 Region 的副本中存储的数据容量上限是固定的,通过维持每个节点上面副本数量的均衡,使得各节点间承载的数据更均衡。

Leader 数量在 Store 之间均匀分配

Raft 协议要求读取和写入都通过 Leader 进行,所以计算的负载主要在 Leader 上面,PD 会尽可能将 Leader 在节点间分散开。

访问热点数量在 Store 之间均匀分配

每个 Store 以及 Region Leader 在上报信息时携带了当前访问负载的信息,比如 Key 的读取/写入速度。PD 会检测出访问热点,且将其在节点之间分散开。

各个 Store 的存储空间占用大致相等

每个 Store 启动的时候都会指定一个 Capacity 参数,表明这个 Store 的存储空间上限,PD 在做调度的时候,会考虑节点的存储空间剩余量。

控制调度速度,避免影响在线服务

调度操作需要耗费 CPU、内存、磁盘 IO 以及网络带宽,需要避免对线上服务造成太大影响。PD 会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操作数量进行控制,默认的速度控制是比较保守的,如果希望加快调度(比如停服务升级或者增加新节点,希望尽快调度),那么可以通过调节 PD 参数动态加快调度速度。

调度的实现

PD 不断地通过 Store 或者 Leader 的心跳包收集整个集群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以及调度策略生成调度操作序列。每次收到 Region Leader 发来的心跳包时,PD 都会检查这个 Region 是否有待进行的操作,然后通过心跳包的回复消息,将需要进行的操作返回给 Region Leader,并在后面的心跳包中监测执行结果。

注意这里的操作只是给 Region Leader 的建议,并不保证一定能得到执行,具体是否会执行以及什么时候执行,由 Region Leader 根据当前自身状态来定。

TiKV 的一些设计思想和关键概念。

Key-Value Pairs(键值对)

作为保存数据的系统,首先要决定的是数据的存储模型,也就是数据以什么样的形式保存下来。TiKV 的选择是 Key-Value 模型,并且提供有序遍历方法。

TiKV 数据存储的两个关键点:

  1. 这是一个巨大的 Map(可以类比一下 C++ 的 std::map),也就是存储的是 Key-Value Pairs(键值对)
  2. 这个 Map 中的 Key-Value pair 按照 Key 的二进制顺序有序,也就是可以 Seek 到某一个 Key 的位置,然后不断地调用 Next 方法以递增的顺序获取比这个 Key 大的 Key-Value。

注意, TiKV 的 KV 存储模型和 SQL 中的 Table 无关

本地存储 (RocksDB)

任何持久化的存储引擎,数据终归要保存在磁盘上,TiKV 也不例外。但是 TiKV 没有选择直接向磁盘上写数据,而是把数据保存在 RocksDB 中,具体的数据落地由 RocksDB 负责。这个选择的原因是开发一个单机存储引擎工作量很大,特别是要做一个高性能的单机引擎,需要做各种细致的优化,而 RocksDB 是由 Facebook 开源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单机 KV 存储引擎,可以满足 TiKV 对单机引擎的各种要求。这里可以简单的认为 RocksDB 是一个单机的持久化 Key-Value Map。

LSM 树

  • 传统B+Tree 数据结构

  • TiKV LSM Ttree数据结构

wal log 预写日志 不经过系统缓存,直接写入磁盘

查找 分配key, bloom

LSM树和B+Tree 最大的不同在于数据更新的方式,在B+Tree 中,数据的更新是直接在原数据所在的位置进行修改,而LSM树中,数据的更新是通过追加日志形式完成的。这种追加方式使得LSM树可以顺序写,避免了频繁的随机写,从而提高了写的性能。

在LSM树中,数据被存储在不同的层次中,每个层次对应一组SSTable文件。当MemTable中的数据达到一定的大小时,会被刷写(flush)到磁盘上,生成一个新的SSTable文件。由于SSTable文件是不可变的,因此所有的更新都被追加到新的SSTable文件中,而不是在原有的文件中进行修改。

这种追加式的更新方式会导致数据冗余的问题,即某个Key在不同的SSTable文件中可能存在多个版本。这些版本中,只有最新的版本是有效的,其他的版本都是冗余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定期进行SSTable的合并(Compaction)操作,将不同的SSTable文件中相同Key的数据进行合并,并将旧版本的数据删除,从而减少冗余数据的存储空间。

LSM树压缩策略需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考量(读放大、写放大、空间放大):

  • 读放大(Read Amplification)是指在读取数据时,需要读取的数据量大于实际的数据量。在LSM树中,需要先在MemTable中查看是否存在该key,如果不存在,则需要继续在SSTable中查找,直到找到为止。如果数据被分散在多个SSTable中,则需要遍历所有的SSTable,这就导致了读放大。如果数据分布比较均匀,则读放大不会很严重,但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则可能需要遍历大量的SSTable才能找到目标数据。
  • 写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是指在写入数据时,实际写入的数据量大于真正的数据量。在LSM树中,写入数据时可能会触发Compact操作,这会导致一些SSTable中的冗余数据被清理回收,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SSTable,因此实际写入的数据量可能远大于该key的数据量。
  • 空间放大(Space Amplification)是指数据实际占用的磁盘空间比数据的真正大小更多。在LSM树中,由于数据的更新是以日志形式进行的,因此同一个key可能在多个SSTable中都存在,而只有最新的那条记录是有效的,之前的记录都可以被清理回收。这就导致了空间的浪费,也就是空间放大。为了减少空间浪费,LSM树需要定期进行Compact操作,将多个SSTable中相同的key进行合并,去除冗余数据,减少磁盘空间的占用。
  • TiKV如何做到高并发读写

  • TIDB如何保证多副本一致性和高可用

Raft 协议

http://thesecretlivesofdata.com/raft/

接下来 TiKV 的实现面临一件更难的事情:如何保证单机失效的情况下,数据不丢失,不出错?

简单来说,需要想办法把数据复制到多台机器上,这样一台机器无法服务了,其他的机器上的副本还能提供服务;复杂来说,还需要这个数据复制方案是可靠和高效的,并且能处理副本失效的情况。TiKV 选择了 Raft 算法。Raft 是一个一致性协议,本文只会对 Raft 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细节问题可以参考它的论文。Raft 提供几个重要的功能:

  • Leader(主副本)选举

  • 成员变更(如添加副本、删除副本、转移 Leader 等操作)

  • 日志复制

TiKV 利用 Raft 来做数据复制,每个数据变更都会落地为一条 Raft 日志,通过 Raft 的日志复制功能,将数据安全可靠地同步到复制组的每一个节点中。不过在实际写入中,根据 Raft 的协议,只需要同步复制到多数节点,即可安全地认为数据写入成功。

总结一下,通过单机的 RocksDB,TiKV 可以将数据快速地存储在磁盘上;通过 Raft,将数据复制到多台机器上,以防单机失效。数据的写入是通过 Raft 这一层的接口写入,而不是直接写 RocksDB。通过实现 Raft,TiKV 变成了一个分布式的 Key-Value 存储,少数几台机器宕机也能通过原生的 Raft 协议自动把副本补全,可以做到对业务无感知。

Region

首先,假设所有的数据都只有一个副本。前面提到,TiKV 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有序的 KV Map,那么为了实现存储的水平扩展,数据将被分散在多台机器上。对于一个 KV 系统,将数据分散在多台机器上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案:

  • Hash:按照 Key 做 Hash,根据 Hash 值选择对应的存储节点。
  • Range:按照 Key 分 Range,某一段连续的 Key 都保存在一个存储节点上。

TiKV 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将整个 Key-Value 空间分成很多段,每一段是一系列连续的 Key,将每一段叫做一个 Region,可以用 [StartKey,EndKey) 这样一个左闭右开区间来描述。每个 Region 中保存的数据量默认维持在 96 MiB 左右(可以通过配置修改)。

注意,这里的 Region 还是和 SQL 中的表没什么关系。 这里的讨论依然不涉及 SQL,只和 KV 有关。

将数据划分成 Region 后,TiKV 将会做两件重要的事情:

  • 以 Region 为单位,将数据分散在集群中所有的节点上,并且尽量保证每个节点上服务的 Region 数量差不多。
  • 以 Region 为单位做 Raft 的复制和成员管理。

这两点非常重要:

  • 先看第一点,数据按照 Key 切分成很多 Region,每个 Region 的数据只会保存在一个节点上面(暂不考虑多副本)。TiDB 系统会有一个组件 (PD) 来负责将 Region 尽可能均匀的散布在集群中所有的节点上,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存储容量的水平扩展(增加新的节点后,会自动将其他节点上的 Region 调度过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负载均衡(不会出现某个节点有很多数据,其他节点上没什么数据的情况)。同时为了保证上层客户端能够访问所需要的数据,系统中也会有一个组件 (PD) 记录 Region 在节点上面的分布情况,也就是通过任意一个 Key 就能查询到这个 Key 在哪个 Region 中,以及这个 Region 目前在哪个节点上(即 Key 的位置路由信息)。
  • 对于第二点,TiKV 是以 Region 为单位做数据的复制,也就是一个 Region 的数据会保存多个副本,TiKV 将每一个副本叫做一个 Replica。Replica 之间是通过 Raft 来保持数据的一致,一个 Region 的多个 Replica 会保存在不同的节点上,构成一个 Raft Group。其中一个 Replica 会作为这个 Group 的 Leader,其他的 Replica 作为 Follower。默认情况下,所有的读和写都是通过 Leader 进行,读操作在 Leader 上即可完成,而写操作再由 Leader 复制给 Follower。

大家理解了 Region 之后,应该可以理解下面这张图:

以 Region 为单位做数据的分散和复制,TiKV 就成为了一个分布式的具备一定容灾能力的 KeyValue 系统,不用再担心数据存不下,或者是磁盘故障丢失数据的问题。

MVCC

很多数据库都会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 (MVCC),TiKV 也不例外。设想这样的场景:两个客户端同时去修改一个 Key 的 Value,如果没有数据的多版本控制,就需要对数据上锁,在分布式场景下,可能会带来性能以及死锁问题。

TiKV 的 MVCC 实现是通过在 Key 后面添加版本号来实现,简单来说,没有 MVCC 之前,可以把 TiKV 看做这样的:

Key1 -> Value
Key2 -> Value
……
KeyN -> Value

有了 MVCC 之后,TiKV 的 Key 排列是这样的:

Key1_Version3 -> Value
Key1_Version2 -> Value
Key1_Version1 -> Value
……
Key2_Version4 -> Value
Key2_Version3 -> Value
Key2_Version2 -> Value
Key2_Version1 -> Value
……
KeyN_Version2 -> Value
KeyN_Version1 -> Value
……

注意,对于同一个 Key 的多个版本,版本号较大的会被放在前面,版本号小的会被放在后面(见 Key-Value 一节,Key 是有序的排列),这样当用户通过一个 Key + Version 来获取 Value 的时候,可以通过 Key 和 Version 构造出 MVCC 的 Key,也就是 Key_Version。然后可以直接通过 RocksDB 的 SeekPrefix(Key_Version) API,定位到第一个大于等于这个 Key_Version 的位置。

分布式 ACID 事务

TiKV 的事务采用的是 Google 在 BigTable 中使用的事务模型:Percolator,TiKV 根据这篇论文实现,并做了大量的优化。详细介绍参见事务概览

TiFlash 架构特性

算子简介

算子是为返回查询结果而执行的特定步骤。真正执行扫表(读盘或者读 TiKV Block Cache)操作的算子有如下几类:

  • TableFullScan:全表扫描。
  • TableRangeScan:带有范围的表数据扫描。
  • TableRowIDScan:根据上层传递下来的 RowID 扫描表数据。时常在索引读操作后检索符合条件的行。
  • IndexFullScan:另一种“全表扫描”,扫的是索引数据,不是表数据。
  • IndexRangeScan:带有范围的索引数据扫描操作。

TiDB 会汇聚 TiKV/TiFlash 上扫描的数据或者计算结果,这种“数据汇聚”算子目前有如下几类:

  • TableReader:将 TiKV 上底层扫表算子 TableFullScan 或 TableRangeScan 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
  • IndexReader:将 TiKV 上底层扫表算子 IndexFullScan 或 IndexRangeScan 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
  • IndexLookUp:先汇总 Build 端 TiKV 扫描上来的 RowID,再去 Probe 端上根据这些 RowID 精确地读取 TiKV 上的数据。Build 端是 IndexFullScanIndexRangeScan 类型的算子,Probe 端是 TableRowIDScan 类型的算子。
  • IndexMerge:和 IndexLookupReader 类似,可以看做是它的扩展,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索引的数据,有多个 Build 端,一个 Probe 端。执行过程也很类似,先汇总所有 Build 端 TiKV 扫描上来的 RowID,再去 Probe 端上根据这些 RowID 精确地读取 TiKV 上的数据。Build 端是 IndexFullScanIndexRangeScan 类型的算子,Probe 端是 TableRowIDScan 类型的算子。

算子的执行顺序

算子的结构是树状的,但在查询执行过程中,并不严格要求子节点任务在父节点之前完成。TiDB 支持同一查询内的并行处理,即子节点“流入”父节点。父节点、子节点和同级节点可能并行执行查询的一部分。

在以上示例中,├─IndexRangeScan_8(Build) 算子为 a(a) 索引所匹配的行查找内部 RowID。└─TableRowIDScan_9(Probe) 算子随后从表中检索这些行。

Build 总是先于 Probe 执行,并且 Build 总是出现在 Probe 前面。即如果一个算子有多个子节点,子节点 ID 后面有 Build 关键字的算子总是先于有 Probe 关键字的算子执行。TiDB 在展现执行计划的时候,Build 端总是第一个出现,接着才是 Probe 端。

范围查询

WHERE/HAVING/ON 条件中,TiDB 优化器会分析主键或索引键的查询返回。如数字、日期类型的比较符,如大于、小于、等于以及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字符类型的 LIKE 符号等。

若要使用索引,条件必须是 "Sargable" (Search ARGument ABLE) 的。例如条件 YEAR(date_column) < 1992 不能使用索引,但 date_column < '1992-01-01 就可以使用索引。

推荐使用同一类型的数据以及同一类型的字符串和排序规则进行比较,以避免引入额外的 cast 操作而导致不能利用索引。

可以在范围查询条件中使用 AND(求交集)和 OR(求并集)进行组合。对于多维组合索引,可以对多个列使用条件。例如对组合索引 (a, b, c)

  • a 为等值查询时,可以继续求 b 的查询范围。
  • b 也为等值查询时,可以继续求 c 的查询范围。
  • 反之,如果 a 为非等值查询,则只能求 a 的范围。

Task 简介

目前 TiDB 的计算任务分为两种不同的 task:cop task 和 root task。Cop task 是指使用 TiKV 中的 Coprocessor 执行的计算任务,root task 是指在 TiDB 中执行的计算任务。

SQL 优化的目标之一是将计算尽可能地下推到 TiKV 中执行。TiKV 中的 Coprocessor 能支持大部分 SQL 内建函数(包括聚合函数和标量函数)、SQL LIMIT 操作、索引扫描和表扫描。

operator info 结果

EXPLAIN 返回结果中 operator info 列可显示诸如条件下推等信息。本文以上示例中,operator info 结果各字段解释如下:

  • range: [1,1] 表示查询的 WHERE 字句 (a = 1) 被下推到了 TiKV,对应的 task 为 cop[tikv]
  • keep order:false 表示该查询的语义不需要 TiKV 按顺序返回结果。如果查询指定了排序(例如 SELECT * FROM t WHERE a = 1 ORDER BY id),该字段的返回结果为 keep order:true
  • stats:pseudo 表示 estRows 显示的预估数可能不准确。TiDB 定期在后台更新统计信息。也可以通过执行 ANALYZE TABLE t 来手动更新统计信息。

EXPLAIN 执行后,不同算子返回不同的信息。你可以使用 Optimizer Hints 来控制优化器的行为,以此控制物理算子的选择。例如 /*+ HASH_JOIN(t1, t2) */ 表示优化器将使用 Hash Join 算法。详细内容见 Optimizer Hints

关键模块

  • 逻辑优化

    • Max/Min 优化有序

    • Max/Min 优化无序

    • 外连接转内连接 & 谓词下推

    • 连接顺序调整

  • 物理优化

  • 统计信息

索引使用

CREATE TABLE `books` (
  `id` bigint(20) AUTO_RANDOM NOT NULL,
  `title` varchar(100) NOT NULL,
  `type` enum('Magazine', 'Novel', 'Life', 'Arts', 'Comics', 'Education & Referenc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 Technology', 'Kids', 'Sports') NOT NULL,
  `published_at` datetime NOT NULL,
  `stock` int(11) DEFAULT '0',
  `price` decimal(15,2) DEFAULT '0.0',
  PRIMARY KEY (`id`) CLUSTERED
) DEFAULT CHARSET=utf8mb4 COLLATE=utf8mb4_bin;

创建索引的最佳实践

  • 建立你需要使用的数据的所有列的组合索引,这种优化技巧被称为覆盖索引优化 (covering index optimization)覆盖索引优化将使得 TiDB 可以直接在索引上得到该查询所需的所有数据,可以大幅提升性能。
  • 避免创建你不需要的二级索引,有用的二级索引能加速查询,但是要注意新增一个索引是有副作用的。每增加一个索引,在插入一条数据的时候,就要额外新增一个 Key-Value,所以索引越多,写入越慢,并且空间占用越大。另外过多的索引也会影响优化器运行时间,并且不合适的索引会误导优化器。所以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
  • 根据具体的业务特点创建合适的索引。原则上需要对查询中需要用到的列创建索引,目的是提高性能。下面几种情况适合创建索引:
    • 区分度比较大的列,通过索引能显著地减少过滤后的行数。例如推荐在人的身份证号码这一列上创建索引,但不推荐在人的性别这一列上创建索引。
    • 有多个查询条件时,可以选择组合索引,注意需要把等值条件的列放在组合索引的前面。这里举一个例子,假设常用的查询是 SELECT * FROM t where c1 = 10 and c2 = 100 and c3 > 10,那么可以考虑建立组合索引 Index cidx (c1, c2, c3),这样可以用查询条件构造出一个索引前缀进行 Scan。
  • 请使用有意义的二级索引名,推荐你遵循公司或组织的表命名规范。如果你的公司或组织没有相应的命名规范,可参考索引命名规范

使用索引的最佳实践

  • 建立索引的目的是为了加速查询,所以请确保索引能在一些查询中被用上。如果一个索引不会被任何查询语句用到,那这个索引是没有意义的,请删除这个索引。

  • 使用组合索引时,需要满足最左前缀原则。

    例如假设在列 title, published_at 上新建一个组合索引索引:

    CREATE INDEX title_published_at_idx ON books (title, published_at);

    下面这个查询依然能用上这个组合索引: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title = 'database';

    但下面这个查询由于未指定组合索引中最左边第一列的条件,所以无法使用组合索引: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published_at = '2018-08-18 21:42:08';
  • 在查询条件中使用索引列作为条件时,不要在索引列上做计算,函数,或者类型转换的操作,会导致优化器无法使用该索引。

    例如假设在时间类型的列 published_at 上新建一个索引:

    CREATE INDEX published_at_idx ON books (published_at);

    但下面查询是无法使用 published_at 上的索引的: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YEAR(published_at)=2022;

    可以改写成下面查询,避免在索引列上做函数计算后,即可使用 published_at 上的索引: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published_at >= '2022-01-01' AND published_at < '2023-01-01';

    也可以使用表达式索引,例如对查询条件中的 YEAR(published_at) 创建一个表达式索引:

    CREATE INDEX published_year_idx ON books ((YEAR(published_at)));

    然后通过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YEAR(published_at)=2022; 查询就能使用 published_year_idx 索引来加速查询了。

    注意

    表达式索引目前是 TiDB 的实验特性,需要在 TiDB 配置文件中开启表达式索引特性,详情可以参考表达式索引文档

  • 尽量使用覆盖索引,即索引列包含查询列,避免总是 SELECT * 查询所有列的语句。

    例如下面查询只需扫描索引 title_published_at_idx 数据即可获取查询列的数据:

    SELECT title, published_at FROM books WHERE title = 'database';

    但下面查询语句虽然能用上组合索引 (title, published_at),但会多一个回表查询非索引列数据的额外开销,回表查询是指根据索引数据中存储的引用(一般是主键信息),到表中查询相应行的数据。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title = 'database';
  • 查询条件使用 !=NOT IN 时,无法使用索引。例如下面查询无法使用任何索引: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title != 'database';
  • 使用 LIKE 时如果条件是以通配符 % 开头,也无法使用索引。例如下面查询无法使用任何索引:

    SELECT * FROM books WHERE title LIKE '%database';
  • 当查询条件有多个索引可供使用,但你知道用哪一个索引是最优的时,推荐使用优化器 Hint 来强制优化器使用这个索引,这样可以避免优化器因为统计信息不准或其他问题时,选错索引。

    例如下面查询中,假设在列 id 和列 title 上都各自有索引 id_idxtitle_idx,你知道 id_idx 的过滤性更好,就可以在 SQL 中使用 USE INDEX Hint 来强制优化器使用 id_idx 索引。

    SELECT * FROM t USE INDEX(id_idx) WHERE id = 1 and title = 'database';
  • 查询条件使用 IN 表达式时,后面匹配的条件数量建议不要超过 300 个,否则执行效率会较差。

手机扫一扫

移动阅读更方便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服务器
七牛云服务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